A-A+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https://mj.facekun.com/1112.html

夹岸桃花蘸水开。

夹岸桃花蘸水开。
出自宋代诗人徐俯的《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赏析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蘸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出自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

描写冬天景象的诗句、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描写冬天景象的诗句、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出自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 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赏析  诗的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美丽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