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https://mj.facekun.com/1112.html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出自当代诗人陆畅的《惊雪》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赏析  北风怎么刮得这么猛烈呀,   屋前面的院子如同月光照射。   天上的仙人难道这么灵巧,竟然能够把水剪成花,   然后散向人间,弄得满天花飞。

关于花的诗句、描写花的优美诗句

关于花的诗句、描写花的优美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  《晚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晚春》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儿,好像仅仅用拟人化的方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风景,其实,它还寄寓着大家大概乘时而进,抓住机遇去发明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儿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少草木的“才情”,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加...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