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https://mj.facekun.com/1112.html

描写西湖的诗句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描写西湖的诗句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唐】刘禹锡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题磻溪垂钓图【唐】罗隐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唐】许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题临安邸【宋】林升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出自明代沈周的《题画》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参考翻译 译文 碧绿的水,殷红的山,映衬着老夫的拐杖,夕阳落下,在小桥的西边。老夫低吟着,不经意地惊起了溪鸟,它们飞入乱云的深处啼呜着。▼ 参考赏析 赏...

含有哲理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含有哲理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明又一村。 欲穷千里目,更...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出自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