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全诗赏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年代: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中心:写清幽安闲之境,表达了是人顺应天性,恬然自适。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赏析  秋风乍起,树叶飘零,大雁南飞,人站在长江边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乘船返乡的念头。然而江水漫漫,试问路在何方?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一作《江上思归》,又作《早寒有怀》。孟浩然的五律,古意悠悠,...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望...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出自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当年咱俩开玩...

思念情人的诗句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思念情人的诗句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真心之所系,深情之所依 天高不能阻,地远不能隔 君志在高岗,妾意绵绵长 盼有长聚日,携手看天荒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取第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