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出自唐代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暂)(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 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

参考赏析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

鉴赏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

赏析二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关于思念的诗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于思念的诗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他生莫作有情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作者: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出自宋代诗人曾几的《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赏析  首联之“霖”为一可喜也,它常和甘字合用。而“润”字则和杜“润物细无声”如出一辙。颔联之“岸深”为二可喜也,诗人也像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心情一样,不愁“床床屋漏无干处”,只...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赏析:   第一首诗,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草堂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阔,旁无村落,因此诗人可以极目远眺。中心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风光。“澄江...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