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终身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永存的创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形。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坚持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办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丽和江水浩荡飞跃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坚持,却说山势“中止”,然后形象地写出两山陡峭相对的险恶:“楚江开”,不令点明晰山与水的联系,并且描写出山势中止、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写江水飞跃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写出从两岸青山缝隙中望曩昔的前景,“相对”二字用得奇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豪情。结束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波、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媚光艳,层次分明,然后祖国山川的宏伟壮丽画卷展示出来。

  榜首句“天门中止楚江开”,侧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突破天门飞跃而去的雄壮气势。它给人以丰厚的联想:天门两山正本是一个全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因为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止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写的情形较为类似:“巨灵(河神)吼怒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罢了。在作者笔下,楚江好像成了有宏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全部阻止的奇特力气,而天门山也好像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波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侧重写夹江坚持的天门山对汹涌飞跃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因为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隘通道时,激起回旋,构成波涛汹涌的奇迹。若是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簿本“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认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反转向北。这或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密阐明,但不是诗,更不能闪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边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波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写万里江河遭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挡时呈现的情形。绝句尚简省宛转,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酣畅淋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全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英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体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当地眺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就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欣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正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思考诗人何故有“相对出”的感触。若是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约只会发生“两岸青山相敌对”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皮,闪现出愈来愈明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触就十分突出了。“出”字不光逼真地体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势,并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高兴之感。夹江坚持的天门山,好像正迎面向个人走来,表明它对江上来客的欢送。青山已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愈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逼真地描写出孤帆披荆斩棘,越来越接近天门山的情形,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因为末句在叙事中浸透诗人的热情,这首诗便在描写出天门山宏伟风光的一起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https://mj.facekun.com/536.html

一些形容物是人非的诗句 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一些形容物是人非的诗句 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物是人非,小池依旧,彩鸳双戏。 物是人非,杳杳无音信。 物是人非空断肠,梦入芳洲路。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时鹦鹉洲边过,唯有无情碧...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出自盛唐诗人刘长卿的《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赏析  这首,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出自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出自宋代诗人张道洽的《岭梅》 到处皆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赏析  梅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祖国各地历来有规模不等、各有千秋的梅花会、梅展,供人观赏。宋代大诗人陆游一次到四川的成都花会赏梅便吟出了“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南宋诗人张道洽《岭梅》诗中写道:“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岭梅...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