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关于相思的诗句、表达相思诗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关于相思的诗句、表达相思诗句 | https://mj.facekun.com/4239.html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  从题看,诗中有江、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这首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om

用户登录

分享到: